茫茫准噶尔 西部大宝库——对话新疆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新疆文联名誉主席刘宾

2024-04-25 08:52:58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文博纵横】

可可托海风景区吸引了疆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无限魅力(4月23日摄)。□阿依多斯·阿根别克摄

  题记

  位于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内陆盆地,它夹在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总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呈不规则三角形,仅次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地势向西倾斜,所处腹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沙漠,为国内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除了有大面积的沙漠、戈壁滩、盐碱滩之外,准噶尔盆地四周还有星罗棋布的绿洲围绕,以及无数奇特的地理景观。发源于山地的河流,受冰川和融雪水补给,水量变化稳定,保证了盆地周围绿洲的农业用水,是新疆的主要农业区。准噶尔盆地西部有克拉玛依大油田,东部有煤炭储量上千亿吨的准东煤田,北部阿勒泰地区有金矿、铜矿、铁矿、稀土矿等矿产。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建设。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

  有句话说“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这与塔里木盆地久远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色彩斑斓的民族风情不无关系。说起北疆,人们往往认为以自然风光见长,与准噶尔盆地相联系的历史人文特点却较少被人提及。近日,记者采访了新疆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新疆文联名誉主席刘宾,请他解读这片西部大宝库的文化密码。

  问:准噶尔盆地特定的地理条件,为中华文明的诞育形成、发展壮大提供了环境支撑,这里蕴藏着哪些中华文明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

  答:新疆“三山夹两盆”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也决定了经济文化形态和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帕米尔高原是新疆西部的天然屏障,使新疆的地理海拔高度自西向东递减,也使新疆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东倾,是自古以来被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吸引的重要地理要素。

  另一方面,高山融雪充足的水源保障和山间自然形成的垭口和谷地,又成为人类文明生存发展和古代人群迁徙、交流的重要通道。大约距今250万年前,青藏高原抬升,帕米尔高原隆起,北向与天山山脉相接,形成天然的包围,阻挡了水汽的进入,使南北疆分布面积巨大的戈壁、沙漠和高大的山脉成为天然的“水塔”,最终形成了南疆绿洲文化与北疆游牧文化交错共存的格局,也逐步产生了原始、简单的经济、贸易形态。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新疆最早的青铜器文化就出现在准噶尔盆地北缘地区。切木尔切克墓地考古,填补了准噶尔盆地北缘考古空白。以其命名的切木尔切克文化,是阿尔泰山南麓首先被确认并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青铜时代文化。

  进入铁器时代之后,随着秦国的崛起与我国北方统一历史进程的发展,引发了东亚游牧人群的逐渐西迁,这个过程一直持续至公元2世纪左右。原居住于蒙古高原与甘青地区的游牧人群大量进入,使新疆受甘、青地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更为密切,同时逐渐形成了游牧与绿洲定居农业交错并存的格局。

  大量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物证明,从远古开始,中华文明就以其自身独有的诸种特性,形成并不断增强了辐射四方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新疆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问:今天的准噶尔盆地因300多年前的“准噶尔部”得名,应当怎样理解“清朝平定准噶尔部”这段历史的意义?

  答:天山以北,今准噶尔盆地及其周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游牧民族生息繁衍之地和生活的乐园。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活动于新疆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河谷、额尔齐斯河两岸和塔尔巴哈台一带,和清朝中央政府保持朝贡关系。其中,准噶尔部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势力逐渐强大。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大举攻入漠北草原,一直深入到距京城仅700里的乌兰布通。面对这一严重挑衅,康熙皇帝三次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昭莫多大败噶尔丹,揭开了统一新疆的历史序幕。公元1755年,清军在格登山大捷中击溃准噶尔部主力,完全统一了新疆,确定了我国西北的边界,也为以后安定西北大业奠定强力基础。

  格登山战役的胜利,对以后彻底平定准噶尔残部的叛乱和扫除南疆大小和卓的割据势力,对在新疆坚决打击分裂势力,消除西部边疆的割据状态,促进和加强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管辖与治理,促进西部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对外部势力侵略中国领土、干涉中国内政的阴谋也是沉重打击,客观上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积极作用。

  为纪念平定准噶尔之乱的最终胜利,乾隆皇帝亲撰“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勒石太学。至今立于昭苏县格登山山脊的“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格登碑),对于增强我们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增强国防意识,仍具有警示和教育意义。

  问:有人说,准噶尔盆地是一处目睹和记忆中华民族保卫新疆、建设新疆,无数可歌可泣宏伟正剧上演的历史大舞台。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历史?

  答: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东归祖国的英雄事迹,通过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的传播,现在已经可以说在全国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土尔扈特部力克千难万险东归后,除了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草原地带之外,准噶尔盆地西缘的巴音布鲁克、乌苏等水草丰沛之地,也是清朝政府安置他们重建家园、安居乐业的温馨之乡。据记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清廷就从新疆、甘肃、陕西、宁夏等多地调集了巨量牲畜、粮食、砖茶、羊裘、棉衣等物资,为土尔扈特部“雪中送炭”,使他们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渥巴锡的堂侄、土尔扈特部落重要人物之一策伯克多尔济,则移驻在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重镇——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如今,这里建有“东归文化园”,是一处以东归广场为主的综合景区。土尔扈特部不畏艰险东归祖国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各族人民对祖国的强烈认同、彰显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力史证。这一伟大壮举,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美国作家W·L·芮弗说:“土尔扈特人的悲壮之举不是消失在历史上的传奇交界地区的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人类永恒地追求自由与和平的一个真实范例,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

  距今260年前的锡伯族官兵奉清廷之命大西迁,跋涉千山万水历尽艰险,从我国东北盛京(沈阳)出发,经蒙古地区穿越准噶尔盆地北缘,扎营伊犁地区屯垦戍边,付出了巨大生命代价。他们面对虎视眈眈的沙俄,在边境上建起一处处“卡伦”驻守,兼及换防南疆喀什;他们兴修水利,开垦耕地,创造了近代中国屯垦戍边的典范。准噶尔盆地以西的新疆唯一锡伯自治县被命名“察布查尔”,就是因为在锡伯语中,这个词意为“粮仓”,用以纪念他们无限忠于祖国、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守护新疆、建设新疆的历史贡献。当我们今天品尝着用察布查尔优质大米做的抓饭,看着一列列中欧班列从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陆续驶出,我们是否会意识到这盛景之中叠加着中华民族无数先辈在此抛洒的血汗?他们的历史功绩永远彪炳史册。

  问: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的《江格尔》,就诞生在准噶尔盆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这部“世界史诗中的华彩篇章”,在今天拥有怎样旺盛的生命力?

  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这些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被誉为“《江格尔》的故乡”和“英雄的故乡”。今天,县城里建成了江格尔文化园,展示了丰富的“江格尔文化”特征。这个县在地标建筑、商业旅游等方面,都融入江格尔文化内涵,申请注册了100多个江格尔商标产品,建设了众多具有鲜明江格尔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展示出当地政府在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决心和措施,以此昭告世人:在中国新疆,史诗是活态的。

  国际史诗学会主席、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朝戈金曾评价:“对《江格尔》的抢救、保护、传播、研究和振兴工作,我们正在尝试新的保护模式,这就是‘在地行动’。这个计划是由政府引导、学者参与,地方民众和歌手共同加入进来的一个全方位推进保护计划。和布克赛尔就是这样一个可供我们思考的样本。”

  近年来和布克赛尔从小学教育抓起,培养了一大批《江格尔》传承人,成功举办了19届江格尔文化艺术节,出版了系列丛书和系列歌曲,编演了歌舞诗剧《英雄江格尔》,拍摄了动漫电影《江格尔》……江格尔文化正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问:提起准噶尔盆地,人们想到的就是漫漫黄沙和茫茫戈壁,仿佛是“荒凉”的代名词。而在地质学家眼中,它却是“满盆油、半盆气”的聚宝盆,我们该怎样理解对它开发的意义?

  答:对准噶尔盆地的开发利用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可以说是开创了石破天惊的伟业。回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勘探历史,在准噶尔盆地先后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准东油区,还在腹地的沙漠中发现了油气储备,使这个盆地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区,同南疆塔里木盆地产油区比翼双飞。准噶尔盆地是名副其实的“满盆油、半盆气”,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我国国际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955年,在准噶尔盆地,地质队员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今天,在黑油山上用金属铸就的硕大油泡雕塑,永远定格了那个庄严的时刻。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见证了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历程,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那个艰苦岁月里,大量物资设备和一批批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知识青年,满怀献身边疆、献身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热情,从四面八方会集到克拉玛依,他们用排除万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奉献青春、终生和子孙的无私精神,用双手在准噶尔盆地的茫茫戈壁上,筑造起一座美轮美奂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与克拉玛依油田的建设相似,在准噶尔盆地的东北边缘、素以“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海内外的可可托海也是用举国之力建设起来的。

  2021年中央电视台春晚上演唱的一首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让全国观众记住了“可可托海”这个响亮的名字。在一批作家“寻找遗失的可可托海”的不懈努力下,近年来它慢慢被揭去了神秘的面纱。新疆作家丰收的长篇报告文学《太阳是一颗种子:寻找遗失的可可托海》里记述并再现了可可托海建设者们胸怀信仰、血脉相传、建功立业的事迹,让人们看见了真实的“可可托海”语境中,那些撼人心弦的故事。当年这里为国家的振兴,会聚来最优秀的一批科技人员,在国家困难时期,创造性地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体现了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忧国家之所忧的深厚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如今已成为一代代可可托海人的精神支柱,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写照。如今,可可托海,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个矿区,而是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实境课堂”。

  “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克拉玛依精神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在今天都是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也是准噶尔盆地这个西部大宝库留下的无形财富。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范国斌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